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辽西诗歌风格文学探源【转载】

  • 风雨V雷电
楼主回复
  • 阅读:2032
  • 回复:2
  • 发表于:2016/3/26 7:35:16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凌源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辽西诗歌文学风格探源

                                                  赵晓虎



    一条大辽河天然地把15万平方公里的辽沈大地划分成辽东、辽西两个部分,辽西向来被认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然而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创作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诗人们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气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耀眼迷人色彩斑斓的辽西画卷。

    蓬勃茁壮成长的文学生命总是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辽西的大凌河与蒙古东部的西拉沐伦河、老哈河一起共同发育出古中华文明的重要根系——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朝阳市的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发掘出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发现了距今大约5500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等。遗址内涵丰富,出土文物精美绝伦、世界罕见,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文山文化早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被称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红山文化是朝阳乃至整个辽西地区古代文明的源头,以此为生命底色浸染了化石文化、佛教文化和三燕文化,从而形成四种文化交融互动、繁荣发展格局。所谓三燕文化是指,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在此立国88年,朝阳(龙城)作为三燕都城长达52年之久,是当时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三燕时期的遗迹(宫城址、皇苑址、墓地、墓葬等)集中分布在今朝阳地区的中北部、方圆650平方公里的大凌河流域内,是一个具有鲜明多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区域。朝阳地区佛教文化的兴旺发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与红山文化的原始巫术宗教文化的融合。佛教在东汉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带有鲜明的汉化特点,三燕政权奠定了朝阳地区佛教发展的坚实基础:朝阳凤凰山的龙翔佛寺是东北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成为佛教圣地,并远播东北以及朝鲜半岛。朝阳地区佛教圣山、圣寺、圣僧、圣物的规格高、影响远,天下唯一、震动佛界藏有两颗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的朝阳北塔与云接寺塔、佑顺寺同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朝阳南塔和东平房塔、朝阳县的八棱观塔和双塔寺双塔、凌源的万祥寺和四官营子小塔、喀左的大城子塔等都是重要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朝阳地区红山文化、化石文化、佛教文化和三燕文化的考古与发现取得丰硕成果,为凌河流域的人们保留了异彩纷呈、无比绚烂的实实在在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无疑成为朝阳地区的诗人作家们笔下独具特色的源泉活水,同时它们为作家诗人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艺术想象与思维空间。毋庸置疑,在这四种文化中红山文化、化石文化最具有地域性、原生性特征,其文化传统精神已经融入当地民族的血液、深入民族的骨髓,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魅力。红山文化为诗人们源源不断地提供了艺术的资源,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著名诗人朱赤出版的诗集《辉煌的祖宅》中出现了大量有关红山女神的形象,神话传说中的补天女娲可能与红山女神有关,或许后者就是神话传说中的补天女娲的艺术“原型”。在诗人朱赤的笔下红山女神具有人神二重性,辽西地区凡是具有忠贞、智慧、无私、勤劳等特征的女性都具有红山女神的品质,由此诗人作品中的女神意象给读者带来了生动可感的同时,也拓展了读者无限审美想象空间。

    任何文化都具有地域性特征,越是古老的文化其地域特征越明显。作为华夏文明重要根系的红山文化和世界其它古老文明相似处在于,都属于大河文明且同处于地球的北温带;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被毁灭不同,红山文化得到了相对完整的遗传与发展,这与我国的大陆地理环境的封闭性有关,同时也与它自身独特的小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具体说红山文化是山水共同孕育出来的文化,在大凌河的周围有相当完整的群山环抱(凌河的上游有红石砬子和平顶山、西北有努鲁儿虎山横亘、南边有松岭、东北部有医巫闾山绵延于毗邻市区)。红山文化的这种相对的封闭性,往往表现为它的固守性、一贯性,重稳定、少变化,它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等各个方面,人们的性格往往表现出淳朴、勤劳、执着等特征。“风格即人”,当作家诗人们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把包括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因素的创作个性通过独特的地域对象显示出来后,必将在异域的读者那里产生强烈审美惊艳的艺术效果。

    新时期以来,朝阳地区的诗歌文学活动异常活跃,仅文学刊物就有《辽西文学》《作家天地》《燕都文艺》《牛河梁文艺》,体现出鲜明的时代风格、团体流派风格,这发生在一个偏僻的经济落后朝阳地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现象。在近三十年来的朝阳地区诗歌创作发展史上,“红山诗社”的创建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红山诗社创办于1986年秋,她是在全国一夜间跃起几千个诗社的热流中应时而生的。她是由著名诗人朱赤和燮克、萧薇(西部快枪)、李桂苹(离原,现辽宁某诗刊从事编辑)、刘浩涌(大路朝天)、唐宇(糖糖,现歌词作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洛风、丛丹、王力宏、水火、马淑梅、何桂嬿、马淑杰、胡晓峰、刘为民(夫子)、冬麦、迟兆勤(辽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三部)等青年诗人积极策划筹办创建于辽西地区的边远小城凌源。红山诗社对于辽西的一大批文学文学青年来说意义是重大的,没有当初红山诗社的艰难起步,就没有改革开放以来良好的诗歌创作传统,更谈不到后来一些优秀诗人的成长。红山诗社的诗人们经过十年的创作锻炼与沉淀,终于在1999年《牛河梁诗报》发刊之际推出他们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平民诗选》。可以说“红山诗社”是当下辽西几代诗人挥之不去的文学情结,这文学情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在2002年“红山诗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时又一次得到充分的验证。

   “红山诗社”自创建以来所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似乎已经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了,期待一部权威的《红山诗社发展史》著述的出版,这里也只能对几个代表诗人做大致的描述。朱赤(1933—)出生于张家港,1951年成为一名鞍钢建设者。1958年诗人因为一首诗歌罹难,劳动改造长达22年之久,在朝阳生活近60年。在当代诗歌史上诗人应该属于“复出”的一代,然而诗人却阴差阳错地被混入“第三代诗人”。近30年来诗人笔耕不辍,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取得巨大成就,先后完成诗集《黑大衣蓝大衣草绿呢大衣》《辉煌的祖宅》《斑驳·斑斓》《打开秘密的天窗》《太阳都市》(与周以纯合著,获鞍山五个一工程奖)等10余部,在《诗刊》《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星星诗刊》《中国诗人》《绿风》诗刊《文艺报》等文学刊物发表诗文千余首(篇),获得各种奖项20余次。先生是新时期辽西文学创作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生一直承担着文学青年的伯乐和领路人的历史重任(刊发在2014年《中国文学》的拙文《追赶太阳的诗人——感悟朱赤先生的艺术人生》和《著名诗人朱赤访谈录》对先生的文学成就进行了初步的评介)。燮克(以下诗人皆为朝阳土生土长)、宋全伟是红山诗社的核心成员,他们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兼长,创作扎实、理论功底深厚;宋全伟,笔名萧薇,一位曾在深圳、上海、云南等多地边打工边写诗的流浪诗人,曾以网名“西部快枪”活跃于诗歌江湖多年并产生一定影响,诗歌作品曾刊发于最早的《诗歌月刊》等,曾在网上创作长篇小说多部。刘浩涌,网名“大路朝天”,出版诗集《写到舒服为止》等多部,曾获第六届辽宁文学奖。此外,离原、唐宇、周艳丽、刘国强、郭起民、吴东升、刘晓雯、张晓蓉、陈亮、王志鑫、刘东星、于世英等诗人的文学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红山诗社”的恩惠与影响。

    辽西诗歌的文学风格是辽西独特的文化构成原则的艺术表征,从文化学角度来分析,它由辽西独特的地域风格、民族风格、时代风格、流派风格和当地作家作品的个性风格等若干层面构成,同时每个层面都不是独立自足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并最终集中统一表现于作品的风格中。总之,辽西诗人们的诗歌带有辽西人独有的体香,这是一股扑面而来的芬芳泥土气息。与其说我们走进他们的笔下,不如说我们走进他们的镰刀、锄头所触及到的具体鲜活的生存世界。辽西山村的一草一木是有温度的,更带着一种血脉喷张的热度,它们强烈地冲击着阅读的心绪,在娱乐至死的嚣尘中,诗人们的作品犹如一杯杯沁人心脾的香茗提神活血。请赏读以下五位诗人发表在《中国诗人》上的作品:

朱赤:《九月》(2015.6期)
所有的高高矮矮山坡沟坎 /都是一把把被风沙磨快了锋刃的镰刀 /赶在一场阴雨之前/只半晌功夫南山北山一声吆唤 /就把一年一茬的山村稼穑、桑梓、雾霭 /放倒成一垛垛热腾的场院和袅袅炊烟 /夜晚已经有些些凉了 /苞米杆子高粱茬在星光里瑟瑟发抖/ 傻傻地 /像插在地头被一双双老茧磨得光溜的锄把 /只要谁在东山头喊一嗓子:糟坊来浆喽 /顿时 /一股新粱酒醉人的醇香飘梁过岗 /一行行南飞的雁子乱了阵脚 /刚飞出十里/又飞回了八里 /只有,太稠密的红枣树 /几棵漏下的孤零 /在露水里坚守着最后的甜
周艳丽:《我和草》(2016.2期)
草在乡下   疯跑/田间地头  路旁河滩/当院墙头  屋脊瓦缝/草的身影见缝插针/我被草包围着/心里也长草/父辈老朽了/我却没能从他们那里/学到除草的本事/家园荒芜时/我渴望逃离/跨过长草的门槛/我来到城市/爬上高高的脚手架/看见草追着我的影子  /正在成群结队地抵达 /可它们和我一样  无法将根须 /扎进城市的坚硬/那一刻, 草在地上/我在脚手架上/我们隔着城市低矮的天空 /形影相吊
张晓蓉:《玉米花开》(2015.6期)
玉米花开了/在这个黄昏/在七月渐渐幕落的时候/数不清的细碎的花朵 /让绿色的裙裾舞动斑斓  夜色微凉 /朦胧着稀疏的身影 /水边的垂钓者 /不肯收起目光的执着/ 有花香袭来 /醉了河滩的等待/水草丰盈 /呼应对岸的花朵/一望无际的盛开/一望无际的微笑/人们的心田里  /滚动着甜甜的珠露  在某个瞬间  /幸福的落瓣 /忽而有阵阵的灯光/ 照亮视野里的桥梁 /大大小小的车子 /驶过抑或驶来/仿佛都是一张张熟悉的脸 / 感动于这玉米花开的神秘 /在这半圆的月弯里/  小镇开始吐露梦境的繁华
郭起民:《秋夜.蟋蟀》(2016.2期)
一只蟋蟀从门缝爬进来/该是屋里的灯光把他拽进来/它走走停停  窥探聆听/键盘声没能打扰它思考/它还是叫出了声音//整个夜被它叫的单调孤寂无助/月光也被它叫的清凛稀疏/它停下不叫的时候我点燃一根烟/我的思想停在它的翅膀上// 它又叫了  叫的哀婉凄蛐/许多个秋天都飞腾起来/干旱  让这个秋不再是沉甸甸的黄昏/不知道单一的枫红可否描幕收成//它跳走了  跳到书架下/羽翼颤动蛐蛐叫起来/我的空寂在它的叫声里/等在门前老榆树上的思念/或许  明天会被染上霜白/而它从不会知道红纱巾的故事//我打开门窗走出屋外/满世界都是蟋蟀声/夜很凉村庄在沉睡/我把思念  收成  还有那声长叹/捧给一个人/一个能走进蟋蟀叫声里的人
陈亮:《泥土》(2016.2期)
乡村的梦在泥土中发芽/乡村的泥土/是荷锄人的海洋/  用泥土堆积成墙/是乡村的朴实/不忍拔掉墙头草// 乡村的温度回升/忽视了泥土的保温作用/忽视了泥土的那份厚重// 疯长出来的城市/让泥土背井离乡/达不到蓝天绿水的的高度
  
  • 太极
论坛管理员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6/3/27 13:33:58
  • 来自:辽宁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为这些诗人点赞!
广结善缘
  
  • guest4259343
  • 发表于:2016/12/23 13:51:36
  • 来自:广西北海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欣赏佳作!学习!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最好的方法。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