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原创)路遥故里纪行

  • 凌源姜家园
楼主回复
  • 阅读:998
  • 回复:1
  • 发表于:2014/1/8 0:13:56
  • 来自:内蒙古赤峰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凌源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一、想去陕北 

    大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暑假,一天中午,我随意打开了家中的春雷牌收音机,李野默老师正演播《平凡的世界》,不知不觉间竟把思绪带到了遥远的陕北。尽管我对陕北还一无所知,但我可以想象陕北,因为我出生在辽西,辽西十年九旱,是很贫穷和落后的地方。从那时起我才真正的关注起一个影响我的著名作家――路遥。

    其实,早在1983年还是少年的我就读过路遥的《人生》,也看过《大众电影》的有关《人生》的获奖,但那时也看过相当多的其它电影,对于一个作者的关注远远不如对于电影本身或其相关的评论。

    那一年的夏天,我心情异常的复杂,我正面临着人生的重重考验,是进是退,我很渺茫,也可以说是相当迷茫。

    凌源中学,当时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神圣的殿堂,走进这所省重点中学,就等于迈进了大学的一半。中考,同届学生足有200多人的乡村刘杖子中学,考上高中的也不到10人,考进凌中也寥寥不足3人,而我却以2.5分落选凌中,只能进普通高中。农村的孩子是多么的希望上学,上高中,上大学,走出去,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就像《中学生数理化》的封底刊印的名校一样,那样有诱惑力。我进入了凌源五中,那是一个离我家乡最近的镇上。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位精神导师,我的精神导师就是路遥先生。

    无数次的和《平凡的世界》在一起,无数次的遥想那片苦难而充满激情的土地,心里一直有个愿望,到陕北,到延安,到路遥生活过的地方走走。我最欣赏路遥老师的“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如果不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作为一个人,你真正的生命也将终结。”这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的写照吧,也是我战胜懒惰的动力源。

    我的书房里有路遥老师的照片,每当看到相框里的路遥先生,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独自一人时,我感觉自己很孤单,但只要捧起《路遥文集》就感到我的身边有一群平凡世界里的好多人。那两卷本的《路遥文集》封面写到:“你将体味到高品位艺术的辉煌!与此书为伍,与此书高尚的人物为伍,你将不会再感到孤独。”每每读到路遥的作品就有一种真诚而温暖的力量,那就是根植于黄土地上砥砺生命的一种力量。 

    我要到陕北走一遭,感受我所要感受的全部。

 

二 踏上征程

    2009年5月16日,我终于决定踏上寻找路遥的征程。

    18点36分开车到北京西站,快速寻找到达延安的车次,一下子看到了21点36分开往延安的T43红色旅行快车,买票,站票。毫无犹豫的在车站等待即将踏上路遥故里的那一时刻。很多朋友都说过同样一句话,只要有机会就该常常去看望老人们,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是的我不想再错过了。

    今年4月14日陪侄女到兰州考研复试,由沈阳桃仙飞往兰州中川历时3小时。第一次去西北,从空中俯瞰太行山脉,领略了黄土高原、毛乌素沙漠、九曲黄河的蔚为壮观。

    飞过毛乌素沙漠时,我想到了路遥。

    我仿佛看到了沙漠中有一个人在独行。那个人就是路遥。

    毛乌素大沙漠对路遥来说,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或者说特殊的缘分。因为那是一块进行人生禅悟的净土。每当面临命运的重大抉择,尤其是面临生活和精神的严重危机时,路遥都会不由自主地走向那里。“无边的苍茫,无边的寂寥,嘈杂和纷乱的世俗生活消失了。冥冥之中,似闻天籁之声。”每每沙漠之行,路遥的精神都会获得大解脱,大宁静。苏轼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路遥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作家,就是因为有着超乎常人的定力和毅力。让繁华落尽,让成绩归零,把自己重新打入寂寥,开始一场自虐般的高强度的劳役,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而路遥做到了。

    其实在兰州逗留的两天时间里,我一直在考虑去往延安、延川、清涧的路线。4月17日路过西安,想到建国路的作协大院看看,而这时突然接到速归的电话,想去路遥故里看望路遥母亲,想到延安大学的文汇山上拜谒路遥墓,种种想法全然落空,不得不返回。途中我详细阅读了厚夫编著的《路遥纪念集》还有程雪羽写的《站在路遥墓前》。那时我想,我一定会有机会去路遥的故里,感受我所要感受的东西。而现在我显然把握了这次向往已久的机会,在等待,感觉等待的时间是这样的漫长,就像当年我在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一样。但那次是表象的急躁,而这次是精神的煎熬。其实这条路线的时长要16个小时,我只有站票,即使站16个小时也无所谓,路遥去世16周年了,就算是另一种方式的祭奠。好在不到两个小时我就买到了软卧。同行的还有一位子长县的公安局长,他原来就在路遥的故乡延川,也认识王天乐。当他得知我特意去路遥故里时,还特意给延川的公安局长打了电话,问路途怎么走,其实我早已经知道怎么走了,因为这个梦已经持续多年了。

 

三 车过西安

    上午9点,火车停靠在西安。

    对于西安我了解的不是太多,只是从我的初、高中同学国学那里略知一二。国学大我一岁,那年他考上了西安公路学院机械系,我却发挥的十分不理想,但国学多次给我写信鼓励我,他希望我们能相聚在西安,他说过他们系里有个人长得和我相似,每次见到那个人他都会为我祈祷。我在这里首先感谢国学,他不止一次的对我说,远之你要是考到我们学校,你的特长就会得到很好的发挥,你那么有才华,一定会成功的。

    第一个寒假里国学来到我家,说你知道《人生》、《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吗?我说当然知道,我说我很崇拜他,我要是在西安上学一定想方设法见到路遥。国学说你猜怎么着,我见到路遥了,他来我们学校做报告,可我语文不好,对文学不感兴趣,只是凑凑热闹在报告厅走了个来回。我说你太不珍惜了,你怎么不给我一个路遥老师的亲笔签名?好可惜啊!国学的四年大学生活里给我写了40多封信,至今我还一一保留,那是一个同乡同学同桌发自内心的对我的鼓励帮助和真切关怀。现在国学早已定居日本,我们每年还能通几次电话相互问候。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国学写给我的: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要紧处只有几步。而现在最关键的一步一定要坚持。路遥老师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忍的吗?不,它应该使我伟大!”

    我没有考到西安,而去了阜新矿业学院,我想,即使在阜新上学我也要想方设法去见路遥。可是我的想法落空了,在我即将毕业的那个冬天,路遥老师永远地离开了喜欢他的读者,也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永久的悔。

    西安是路遥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建国路的作协大院留下了他多少背影,留下了他多少深思,西京医院是他最后与病魔抗争的地方,留下了多少遗憾,留下了他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爸爸最好了,妈妈可亲了”。我不敢走近西安,唯恐泪水堵塞洞察的眼眸。
  关于西安,我要以后特意去一次,真切地去感受。
  火车驶出西安,奔向延安……

 

四 拜谒路遥墓

    17日下午1点半,火车到达延安。

    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我从小就很神往。延安也是路遥上大学的地方,1988年7月27日路遥在参加校庆时写道“延大啊!这个温暖的摇篮。”感谢母校之情溢于言表。延大是路遥走向成功的加油站,延安也是路遥魂牵梦绕朝夕相伴的归宿。

    走出站台,大部分游客都在打听去往枣园的路线,我却咨询到延安大学的车次。跨上1路公交车,路过宝塔山,路过王家坪,路过杨家岭,路过了我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在延大附近商店买了“精品红塔山”香烟,这是路遥最喜爱抽的烟之一。

    怀着崇敬之情去拜谒路遥墓。经过路人和延大学生的指点,沿着延大窑洞右侧的那条曲曲折折的小路拾阶而上,路过石碑文汇山(二〇〇〇年十一月申沛昌题)前行不足一华里,便可见到一个椭圆形的土坪,路遥墓就坐落在这块平地上。

    这是一个静谧的灵魂安息之所,路遥在这里沉睡。墓是用石块砌成的,朴实而坚固。在墓的正前方有“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延安大学2006年4月立”的路遥半身汉白玉石雕塑,雕塑中的路遥,平静而坚毅,目光远远地望着前方,望着他的母校,望着陕北这片黄土地。在雕像前有一个基座,黑色的大理石上刻着“路遥之墓”这四个遒劲洒脱的大字。四周有四组石桌石凳,其中有《路遥文集》的责编陈泽顺先生捐赠的,石桌上镌刻“陕北的光荣,时代的骄傲”;还有《平凡的世界》的责编李金玉女士捐赠的,石桌上镌刻“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在路遥墓后有一面高大的石壁,上面镶嵌着一尊孺子牛的浮雕和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名言。墓地四周有枣树、松树,其中有两棵路遥喜欢的白皮松。

    登临路遥陵园,看到了三三俩俩或来或去的学生,不禁让学生为我在路遥墓前拍照,留作纪念。从这里俯瞰延大,俯瞰延安,一切尽在眼底。山下浑黄的延河水缓缓东流,河对岸的山峦,伸向远方,延伸到大陕北的苍茫里。其实延安就是路遥《平凡的世界》中黄原城,也是孙少平最初打工的地方,还是少平和晓霞重逢的城市,是路遥走出陕北的起点,又是他灵魂归结的终点。路遥在文章里一次次谈起这座城,谈起这片苍茫的黄土地。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在路遥逝世三周年纪念日,来自北京、西安、延安、榆林等地各界人士,在路遥陵园举行了路遥骨灰安葬仪式。在平凡的世界里走完42年人生路程与灵魂的短暂飘泊后,路遥与他日夜思念的黄土地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与他爱的深沉的故乡的土地融为一体。

    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王巨才的《在路遥墓地前》写道 “路遥一直活着,活在一版再版的“文集”里,活在千百万读者的无尽言说中。他留在世间的数百万言作品,曾以独特的生活情景、广阔的社会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人文情怀,感动过、抚慰过无数在生活底层苦苦寻觅打熬的人,给他们以启示和激励、信心和力量。路遥是自重自强的、博大笃实的。”“在我们这样一个亿万人民卓励奋发、共创美好未来的年代里,应该有更多像路遥那样,怀着神圣和虔敬的心情,勤勉而又诚实地从事崇高精神劳动的文化从业者。惟其如此,才能促成文学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才能胜任地担当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凝聚人心,引领风尚,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竭诚尽力的光荣使命。”的确如此。路遥是一部大书,一面镜子,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标杆。

    第二天早晨,我一个人再次来到路遥墓。独自坐在路遥墓前,整个身心感觉仍被一种摄人魂魄的力量裹扶着。我说了许多埋在心里许久的要对路遥说的话,感慨不已,思绪万千。很多相似的拼争经历,很多相同的心历路程,这所经所历更与何人说。曾听说当年路遥在柳青墓前支走众人,自己却又近前伤心地哭了一场是个揭不开的谜。其实在这个时刻,只有我最了解也最理解路遥当时的心情。从我第一次听到《平凡的世界》算起到现在已二十年了,二十年里多少的坎坷,多少的困惑,多少的迷茫,是路遥鼓起了我战胜生活的勇气,每一次我都对自己说:一定要坚持下来,像孙少平那样负重前行、不断追求、奋斗不止。不论生活给予自己什么,我都不放弃属于自己的理想。《平凡的世界》就是影响我一生的一本书,在我刚好介入当代小说的年龄,刚好的时间,刚好的机遇,遇到了刚好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至今我不知向多少人推荐过,大学毕业时还特意把这本书送给了我最要好的两位同学。

    仍清晰记得看到金方程写的《来辉武与路遥》(刊载中国青年报)时的情景,当得知路遥去世的消息,犹如一声霹雳令我惊至哀极,大脑一片空白。从那时起我便开始搜集有关路遥的作品。1993年3月23日买到了《读者文摘》,这里刊载了《早晨从中午开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分三次弄到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发行的《平凡的世界》1、2、3卷。1993年11月11日从西安购到了陈泽顺主编的《路遥中篇小说选》。此后陆续收集到了《路遥小说选》、《姐姐的爱情》、《随笔》、《生命从中午消失》、《路遥文集》、《人生》、《路遥精选集》、《路遥纪念集》、《路遥评论集》、《路遥的小说世界》、《路遥研究资料》、《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国乡土小说论稿》、《路遥十五年祭》、《守望路遥》等一百多本有关路遥的书籍。在他的作品里,在他的研究资料里,在怀念他的许多文字中我又重新认识了路遥,了解了路遥,感受了路遥。路遥他未曾走远,他一直都在我的身边……

    我在石凳上坐了很久,才见到有学生来这里晨读或思考,有长者来这里散步或小坐。延大学子的晨练的身影可见,早读的声音可闻。有山有水远观近闻人间种种物事都没有离去路遥太远。文汇山上的“路遥陵园”真的成为延安大学的名景了。我要返回了,默默地伫立在墓前,然后迈着沉重的步伐绕坟三圈,又对着墓碑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我感觉我的泪已经落在脸上。路遥,在我心中你就是我的导师,就是我精神世界的标杆!再一次点燃红塔山香烟,了却心愿。下山了,一步三回头,我想,我还会来拜谒路遥墓,读者的思念会越来越长。

    程雪羽在《站在路遥墓前》曾写道,“通向路遥的路有很多条,就如通向父亲灵魂,它就在那儿,我从村庄的各个角落可以走向它,从天南海北可以走向它,从各种梦里走向它,或者我站在天南海北的任何一个地方,不用动,不用说话,就那么一定神就到了——它就在那儿,一刻都不曾动,只等着我靠近。”是啊,从辽西到陕北,路程真的很远,但我觉得和路遥很近很近,因为他的魂魄根植在我的身体里。黄土地是有生命的,因为她生长着、生存着、孕育着万物,是生命永久的传承和载体。路遥也是有生命的,是《平凡的世界》里的《人生》精神和信念的延伸,这种延伸,超乎路遥作品的本身,这种延伸是超乎路遥精神、信念、价值和意义的。他永远活在喜爱他的读者心中。

    路遥是盏高挂的精神明灯,在读者心中永远有他的位置, 

 

五 厚夫与路遥文学馆

    从文汇山下来。来到延大窑洞广场,来到路遥文学馆。路遥文学馆是我这次行程的重要一站。提到路遥文学馆,就必须提到厚夫。

    厚夫就是梁向阳,1965年出生于陕西延川,和路遥是地地道道的老乡。他曾辗转求学于北京、西安、上海等地,现为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2007年7月份,厚夫受命筹建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在多方的努力下,筹建组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建成了180平方米的路遥文学馆。11月17日,路遥逝世十五周年之际,正式举行了开馆揭牌仪式。路遥文学馆的建成,已成为延安大学的一个重要窗口。全国各地的许多文化艺术界人士、许多文学青年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回到路遥文学馆的话题。步入路遥文学馆,几名延大文学院的志愿者大学生做了我的临时向导。看到了路遥的书籍,看到了路遥的亲笔签名,看到了路遥的物品,听到了《平凡的世界》,见到了路遥家乡的石磨枣树。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自强不息、有理想、有热情的路遥正在伏案疾书,听到了一个思想者,一个崇高的殉道者在延大作报告,也仿佛看到了先生笔下的人物,这些人物连同先生一道成为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把我们的目光引得更远,那里不仅是我们个人的方向,而且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方向。

    在路遥文学馆我还见到了厚夫。厚夫说: “我是具有深刻的路遥情结的人,我走上文学之路与路遥不无关系。路遥是我的同乡、前辈,在接受路遥文学馆筹建任务的当天晚上,我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往事如昨,想到了和路遥交往的许多旧事……”

    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完成馆舍筹建,厚夫在7月11日晚上连夜赶写了一篇《因为路遥给了我们温暖——关于紧急征集“路遥纪念馆”物品的一封公开信》放在他自己的博客上,用真诚与恳切的方式紧急求助全国关心支持路遥的朋友们的帮助。他在公开信中写道:“路遥离开我们已经十五个年头了。路遥母校延安大学内要建一座‘路遥纪念馆’了。要给路遥建纪念馆的理由很多,因为路遥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曾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因为路遥所建构的文学世界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因为路遥的写作始终充满着温暖,它能给读者以精神与力量,能够鼓起读者超越苦难的勇气……” 

    在路遥文学馆征集物品中给予最多的是郑文华老师,现在社会流传的路遥照片百分之八十以上均是他拍摄的,他曾自费出版了摄影集《作家路遥》,不仅如此,他还保存路遥在省作协使用过的办公桌、椅子、台灯、电扇、衣服等物品。感谢郑文华先生。

    也要感谢陈泽顺老师。在路遥文学馆文物征集中他把《早晨从中午开始》手稿复印件的发排稿以及他手头保存的路遥各种版本的作品集还有一些路遥的照片,一同捐给路遥文学馆。而路遥手稿复印件的发排稿资料太过于珍贵了。实令厚夫欣喜若狂。

    还要感谢日本学者安本实,他给予路遥文学馆许多无私的帮助,他把刊登路遥早期作品的原始期刊从日本快寄过来。厚夫说:“安本实,我真诚的日本朋友,路遥文学馆永远感谢您!”

    厚夫更要感谢很多很多对路遥文学馆给予帮助的人。可是,如果没有厚夫他自己的努力,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我问厚夫,以后如果我的朋友们想参观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拜谒路遥墓,不知文学馆开门否?厚夫说:“路遥文学馆怎能不开门呢?路遥文学馆就是眺望路遥精神的窗口,随时向热爱路遥的人们、向文学爱好者开放的!”

    和厚夫在路遥文学馆内合影留念。之后在留言本的第一页写下:“献给路遥老师。壮丽之人生永壮丽,平凡的世界不平凡。凌源姜家园二〇〇九.五.一七”

    纪念路遥,正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前行。路遥文学馆是眺望路遥精神的窗口。路遥文学馆是我终生难以忘怀的地方。 

 

六 途经延川

    18日上午在延安东汽车站,我买到了去往石咀驿的汽车票。这是延安通往榆林的普通中巴,8点15从延安出发,路旁刚刚泛黄的树木,一孔孔窑洞一闪而过。

    途经延川。

    延川是路遥的成长地。

    路遥在清涧石咀驿王家堡念完一年级后,他贫穷的家难以维持生计,他的父母才决定把他过继给远在百里之外——延川县郭家沟的伯父王玉德家。
    那时路遥才8岁。父亲从郭家沟临走时路遥躲在村里一棵老槐树背后,眼泪刷刷的落下。一别五年,父母才来看望他,但没能力关心他。从清涧老家走到延川郭家沟,是他人生的辛酸之旅,是他真正去面对这个世界的开始。同时也奏响了他苦乐年华的人生乐章。在困难的日子里,路遥常常独自跑到荒野地里,在收获过的土地上,寻觅残留下的谷物。升初中时,因生活所迫,养父不愿让他参加考试。路遥心里明白,养父实在是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了。但生性倔强的路遥,是含着泪也要证明自己行!1000多名考生,只招收100来人。而他却考上了。当东挪西借地筹到钱去报名时,学校已开学半个月了,已经超出了规定日期。路遥哭着找了好多人,学校才勉强接收他。路遥才如愿以偿地步入县立中学。

    初中三年,是路遥人生中最困顿和难熬的一段时光。没有生活保障,交不起每月五六元的伙食费。吃的几乎都是丙级饭:稀饭、黑窝头、野酸菜。即便这些丙级的饭菜钱,还是他要好的同学们凑集起来的。
    每到星期天放假,路遥都要回村里参加力所能及的各种劳动,尽可能给贫困的家添补收入。贫穷吓不倒路遥,因为他的精神食粮很丰富,课余读书成了他最感兴趣的事情,甚至达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从那时起,路遥就有了明确的文学创作的冲动,暗暗地下定决心要走文学这条路,他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写一本书。于是就通过各种渠道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等,这不仅仅是为了创作,更主要的是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值得庆幸的是在路遥的中学时代,他很幸运地遇到了他的文学引路人,给他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班主任常友润老师。常老师发现路遥的文学天赋后,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让他尝试性的写作。常老师还把自己积攒下的很多文艺书籍送给了路遥,有《日日夜夜》、《红旗谱》、《创业史》、《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中外名著。路遥成名后,他把这位老师当作一生的知己,时常去看望老师,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
    1966年初中毕业的路遥,回乡村教书,之后又调到县文工团搞编剧。在这个时期,路遥还与曹谷溪、白军民、陶正等文学知音一起,筹办了充满泥土气息的八开文学小报《山花》。1973年发表了他的处女作《优胜红旗》,路遥就这样通过个人勤奋走上了文学道路。也是在这一年,23岁的路遥一步一曲折地被推荐到延安大学中文系,由延川跨入了他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驿站,开始了专业系统的学习。

    延川这块黄土地给予了路遥精神的食粮,成长过程中的苦难赋予了他创作的源泉与灵感,作品靠苦难来涵养的,苦难给了路遥坚强的性格,充实了他创作的内容。同时也成就了他一个又一个的梦想。

    走近延川,就走近了路遥青少年成长的地方。走近路遥,就走进了平凡的世界。 

 

七 看望路遥母亲

    18日中午,我终于来到了路遥的出生地陕北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

    车过清涧县城,我就开始询问到达石咀驿的具体位置,顺便也提到就是路遥的老家,但我周边的旅客不知道,也许他们是去往榆林的旅客,再问乘务员,也不知道,也许她是刚刚上任的新兵。我不怪他们还不熟悉《人生》,不了解《平凡的世界》,不知道路遥是谁,因为他们还没有机会读到路遥的作品,还没有感受平凡的世界里的人生。我于是又问了司机,我说我要到王家堡,路边有一个石碑,写着路遥故里。司机说还没有到,还要路过石咀驿。还好有一位中年妇女也在王家堡下车,我这才放心坐车。

    车路过“路遥故里”的石碑不足300米,在王家堡桥下车。桥边有个小卖店,店前的遮阴网下坐了好多人,唠嗑的唠嗑,打牌的打牌。我询问了路遥母亲的家在哪,几个村民一同手指着说在那边。我顺势走向路遥的老家。 210国道的北侧的硷畔有几家,这时在一个窑洞的门口有位60多岁的大叔,指着石碑对面的崖畔,说那就是路遥的老家。他准确的告诉了具体位置。踏上五十多米的坡道来到路遥家。见到了路遥母亲。

    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母亲,请您接收我真诚的问候。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近距离的感受路遥,看到路遥母亲,路遥的家,看到了窑洞从网上知道路遥的母亲姓马,80岁的她已经满头白发,无数条皱纹刻在她的脸上,佝偻的身躯记载着岁月的沧桑对于突然造访的我,路遥母亲非常热情,路遥母亲把我让进窑洞。我说明来意,问候路遥母亲的身体状况。路遥母亲指着自己的腹部说,“我的病跟娃娃们是一样的,现在肚子经常痛,有时喝点奶粉。”她老人家拉着我的手,让我坐在炕上,让我喝水,问你的婆姨怎么样,你的娃如何。她说路遥的父亲前年去世了,上山了,自己一个人。我环顾了一下窑洞,灶台水缸桌子、箱柜,几个苹果几袋奶粉。墙上有个相框,镜框里摆放着许多张照片,有几张是路遥的,还有路遥女儿路茗茗的。也看到了路遥五弟王天乐的照片,不禁感慨万千。路遥在天乐面前,既像兄长又像父亲,威严而慈祥。早晨从中午开始就是路遥献给王天乐的。墙上的相片镜子下还有九娃的联系电话,我小心地问起路遥的小弟王天笑(九儿)的身体情况。她老人家告诉我,九儿现在身体好着那,我心里得到了些许的安慰。后来知道了王天笑正担任大型纪录片《路遥》的总监制。 

    谈话时自然谈到了路遥。路遥是老人的骄傲,路遥母亲对我说:“我家路遥从

小就是个精,就是个脑子利,从来没让我急过肚子。小时候就爱读书,经常趴在炕

头上,石台上写呀写、划呀划、念呀念的”。我给老人家看了在文汇山上录的像,

老人家眼含着热泪,她没有去过文汇山,她多想去延安看看自己的儿子路遥。告别

时,我给老人留下了微不足道的钱,让她买点营养品。

    临走时经过路遥母亲同意,在院子里我给路遥母亲照了像这个院子还是王天乐和王天笑几年前修整的。院里有个石桌,石桌两旁有两棵枣树。院里铺着可以踩脚的石板,很光滑。热情的老人家执意让我带一些大枣说是自己家产的。  



    走出院门,俯看210国道旁的“路遥故里”,脑海中不时闪现着:双水村、石圪节、罐子村以及我的老朋友高加林、刘巧珍、孙少平、田晓霞、孙少安,田润叶、金波,还有德顺爷、田福堂、孙玉亭等等。所有这些人物就像王家堡桥边的一群人几乎触手可及。

    正午的阳光下我走了很远,回头看见路遥母亲仍站在院墙边向我挥手。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很心疼这位孤寂的母亲。她承受着失去老伴,失去三个正当壮年的儿子的痛苦,她一个人如何面对不可预料的明天啊。老人家,您多保重,如果有机会,我还要再来看望您。

    又一次来到了刚下车不久的王家堡桥,我要等车去往绥德,恰巧又遇到了先前那位大叔,谈话中得知他是路遥堂兄,和路遥同年生,比他大几天。我问了很多关于当地的风俗、农作物、农民现状等很多问题。很健谈的王大叔都一一告诉了我。他说路遥从小很精明但不爱言语,前几天(4月10日)还在这里拍电视剧《路遥》了,有很多读过路遥作品的人特意到到这里拜访路遥母亲,昨天还来了成都和石家庄的了。去往绥德的车过去了三辆了,我还要从绥德赶往太原,不得不和王大叔及路遥的乡亲们道别,坐上了开往绥德的大巴车。 

    王家堡的窑洞依旧,但春天空气格外新鲜,不知名的小溪流水潺潺,几只调皮的鸭子在悠闲地戏水,远处吐绿的枣树生机无限。

    别了,路遥故里。别了,路遥曾经生活过的小山村。

    如今我终于可以对自己说:我完成了自己的朝圣还愿之旅。

             写于2009年5月下旬
  
  • 太极
论坛管理员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4/1/8 1:05:38
  • 来自:辽宁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顺着本家的心路走了一程,受益匪浅!谢谢分享!
广结善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