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太极拳正史

  • 无心成化
楼主回复
  • 阅读:7212
  • 回复:19
  • 发表于:2011/2/22 21:00:22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凌源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太极拳正史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明朝末年,陈家沟人陈王廷根据祖传拳术,结合导引、吐纳和中医经络学说,创编一新的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世称陈式太极拳,后又派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忽雷架等。太极拳讲究阴阳开合、刚柔相济、以意顺气、以意催形,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武苑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跌宕起伏。作为自身套路的演变,经过历代太极拳宗师的不懈努力,日臻完善:数百年来,太极拳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流派纷呈;作为传播空间的拓展,太极拳先后经历了诞生期、成熟期、繁衍发展期、推广普及期四个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曾号召全国人民打太极拳。1978年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给太极拳的全面发展营造了广阔的空间,太极拳进入了推广普及期。邓小平曾亲笔题词太极拳好。不仅国内演练太极拳之风盛行,太极拳大师们还走出国门,将太极拳这一国之瑰宝传播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迄今,太极拳已成为参与人数最多的武术运动,全世界习练者达一亿多人。


第一节
美丽的神化传说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古老的世界大国。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太极功,唐朝有马上步下,宋太祖赵匡胤创造大红拳、宋朝太极内功。而太极拳的真正形成,是在明末清初的河南温县陈家沟。
说到太极拳,人们一定会提起张三丰。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的《萍踪侠影》和香港电影《太极张三丰》更是推波助澜,将神化后的张三丰故事传播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其实,张三丰与当今传世的太极拳根本没有关系。著名太极文化研究者胡昌善先生在他编著的《太极图之迷》一书中如此记载:张三丰是清朝时期道教气功养生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也是我国武术和气功史上一个传奇大师。英国李约瑟博士在谈到明代内丹术时说:生命之丹的观念在中国踯躅了几个世纪以上。虽然并未曾有炼丹术普遍复兴的迹象,但确实引起了明代几个皇帝的爱好。历史告诉我们,明太祖接见了名家刘渊,并派遣使者去寻找一个叫张三丰的炼丹家。永乐年代的成祖皇帝,仍在寻求张三丰。并在1459年英宗终于给张以通微显化真人称号的荣誉。
胡昌善先生说:据《明史·方伎传》言,张三丰为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生于元定宗二年(公元1247)四月初九,卒年不详。原名全,字君宝,号玄玄子。祖籍江西龙虎山,自称天师后代。其为人丰姿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米,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看书过目不忘,浪游住处无常。或云一日千里。善于嬉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当时五龙、南岩、紫霄诸宫俱毁于兵火,张三丰与其徒创草庐居之。后居陕西宝鸡金台观,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张三丰一生遍游中国南方,但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当数湖北武当山。他曾多次居住山中,进行修炼。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成祖命工部侍郎郭琎督丁夫数万人,大修武当宫观,敕建宫观殿宇290间,赐额遇真宫。现存张三丰铜铸镏金坐像,神态潇洒自若,栩栩如生,是一极为珍贵的明代艺术品。
关于张三丰的著作,《明史·艺文志》记载张三丰有《金丹直指》一卷、《金丹秘诀》一卷。清代李西月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其中比较可信为张三丰所著或所传的有《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等。此外则多系李西月一派杜撰,如《云水集》、《九皇经》、《水石闲谈》等。《张三丰先生全集》共分八卷,收载《道藏辑要》续毕集第七至十卷,但其中并无关于太极拳的理论或图谱,可见张三丰对太极拳术并无研究,更谈不上创造了。
张三丰在炼丹上首重炼己,强调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功夫,是一代炼内丹大师。他继承了陈抟、陈致虚所传丹法,遂开三丰一派。其后推演发展,至清末时奉张三丰为师祖的道教派就有17处之多,其中武当一脉,尤以内家拳术誉名社会,在各阶层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胡昌善先生对张三丰的功绩肯定在炼丹和内家拳术上,也并无半句关于创造太极拳的言语。
《太极拳辞典》中关于张三丰的词条则作了如此解释:张三丰,北宋末年人,号三峰。传统多认为是内家拳的创始人。此说源于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黄称: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武大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敌百余。’(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清末民初,多将太极拳归属内家拳,遂又推导出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纵然宋代的张三丰夜梦玄武大帝授之拳法非常离奇,可是中间隔着元代,怎么也演变不成明代的张三丰,内家拳的创始人也决不等同于太极拳的创始人。
当代太极拳名家朱天才在他的《太极拳神话传说回归历史》中写到:关于张三丰其人其事,查阅与太极拳有关的张三丰,各种传抄的资料文本,涉及到的有两个人:其一为宋之张三峰,另一个为元末明初的张三丰。而有关张三丰与太极拳之关系可考的最早文字记载,始见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黄宗羲所作之《王征南墓志铭》。
《异林》记:张三峰,宋代人,生死不详。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言道: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于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至康熙十五年,黄宗羲之子黄百家为其师王征南所传拳术写之《内家拳法》中,又有张三峰兼精少林之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后从而翻之,是名内家。此后《宁波府志》亦据黄宗羲之说。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35岁的陈照丕(公元1893--1972)到北京(当时称北平)做小生意,终日为生计奔波。期间,蒙清末翰林河南同乡会会友李庆林的厚爱和举荐,陈照丕住在南门外打磨场杜盛兴号内,决定于宣武门外立擂献艺比武。杜盛兴是河南怀庆府著名的怀药商号之一,在天津、武汉、祁州、禹州、安国等多地开设分号,大顾主就是北京同仁堂药店。《北平时报》广为宣传,特别点出陈照丕暂下榻于南门外打磨场杜盛兴号内,如有爱好,要交膀者,莫失良机……”陈照丕在北京宣武门立擂,原定打擂期限为半个月,半个月内遍过武林高手,之后又应邀延期两天,共计十七天未遇对手。温县陈家沟太极拳在京城声威大震,众人争相挽留陈照丕开馆授拳,消息一经传出,学拳者纷至沓来,使他成为温县陈家沟到北京传授太极拳的第一人。后来,连南京市长魏道明亦慕名邀请陈照丕到南京国术馆授拳。因为太极拳在当时社会的轰动,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也开始众说纷纭:一说由唐代(八世纪中期)许宣平所创;有说是宋徽宗时(十二世纪)武当山丹士张三峰夜梦玄武大帝授拳,创造了太极拳;还有说是元末明初(十四世纪)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也有将宋代的张三峰与元末明初的张三丰混为一谈的。更有一些关于太极拳之书籍,将宋时张三峰丹士创内家拳之说演变成了元末明初的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创造太极拳。
在这种纷乱的情况下,武术史学家们开始了关于太极拳起源的探究。主要人物有唐豪、陈泮岭等。
陈泮岭(公元1891--1967),字峻峰,河南西平人。自幼好武。早在1920年就在河南开封发起创办青年改进俱乐部,提倡武术。随后,担任首任河南省国术馆馆长,继而受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并于19401944年出任民国政府教育部及军训部国术编审委员会主任,组织编辑国术教材。这位自析一生精力为二分水利、一分党务、二分教育、五分国术的陈泮岭先生,在其晚年著刊的《太极拳教材·自序》中写道:余自幼从先父习少林。民初,从李存仪及刘彩臣两先生习形意,从佟联吉、程海亭两先生习八卦,从吴鉴泉、杨少侯、纪子修、许禹生诸先生习太极。民国十六七年间,复至河南温县陈家沟,研究陈家太极拳。太极拳之盛行于国内者,有杨家、吴家、郝家。而吴家之太极,出于杨家;郝家之太极,出于武家;而杨家与武家之太极,皆由河南温县陈家沟所传授,故陈家沟实为近代太极拳之策源地。
陈泮岭在《太极拳教材·总论》部分再一次强调:现在之太极拳,皆出于杨家、吴家、武家、郝家。郝家出于武家,吴家出于杨家;而杨家与武家,又出于陈家。可以说现在所研练的太极拳,皆系由河南温县陈家沟所传授;但陈家沟太极拳又是传自何人?尚难找出确实证据……太极拳之源流,在今日难以稽考,惟其传自陈家沟,则为今日练太极拳人士之所共知公认者也。
唐豪(公元1879--1959),原名文豪,字范生,号棣华,江苏省吴县人,武术史学家。自幼喜文好武,后到上海谋生,曾任上海尚公小学校长。在尚公小学倡导武术活动,尤重基本功训练。唐豪曾从刘震南习练六合拳,后从李存义、陈发科习练多种拳技。1927年去日本留学,攻政法兼习柔道、劈刺之长,回国后任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他关于太极拳起源的考证结果比陈泮岭更进了一步。唐豪在没有确实证据证明太极拳不传自陈家沟的前提下,综合实地考察、文献考辨和拳技研究获得的考据,把传自定位到了源自的高度。这位将一生献给中国武术史学研究的拓荒者,在1930年时提出了太极拳源自陈家沟的考证结论,并明确指出太极拳创始于陈王廷
1964
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顾留馨完稿的《太极拳研究》一书。此书于1992年经中国武术协会审定,纳入《中华武术文库》理论部。书中《第一章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简史》再次论证了唐豪1930年时的考证结论。
2003
8月,由周伟良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教材《中国武术史》一书在第六章《明清时期的武术》太极拳小节里如此讲述:据近代唐豪考证,太极拳首创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陈王廷明末清初人,在稍后的《陈氏家谱》中被称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可见,陈王廷是个晓谙武技者。旧时,陈氏族中遗有陈王廷的一首长短句,云,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可见陈王廷早年曾有军旅生涯,年老后寄情黄老,并创编太极拳技,以教族内子孙。早先的太极长拳谱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所收录的势名歌诀有许多地方十分相近。依此,陈王廷所创之拳可能是吸收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拳式,并与《黄庭经》的导引、吐纳方法相融合而成,这也即后来武林中所推崇的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是有刚有柔,对内讲究意气运动,对外体现为螺旋缠绕。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传至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时,始传外姓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杨露禅后将原来陈式太极拳中的发劲和跳跃等动作进行改革,成为另一种舒展大方、动作灵柔的太极拳种,世称杨式太极拳,其后又逐步发展出了武(禹襄)式、吴(鉴泉)式、孙(禄堂)式等多种太极拳派。各派太极拳尽管在动作风格以及套路组合上各有所长,各成一派,但无论在技击旨向还是总体特点上,都体现出某些基本共同点。比如,在技击特点上都明显反映出一种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陈式太极拳《拳经总歌》句)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在训练中都讲究沉肩垂肘、虚实分明、上下相随等技术要求。
至此,有关太极拳的种种神化传说,在大量的史实论证中终于落下了帷幕。

  
  • 肖白
优秀版主核心组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1/2/23 8:51:21
  • 来自:辽宁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记起两句诗,但已忘记作者姓名了。曰:

         动静随机颐浩气,柔刚顺势蓄雄风。

         好帖,介绍了舒缓虚灵之太极正史,好。

  
  • 太极
论坛管理员实名认证会员
  • 发表于:2011/2/23 11:43:38
  • 来自:辽宁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无心成化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2/23 19:58:18
  • 来自:辽宁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儒道文化浸淫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者,大也。太、大二字常常通用;极,指极力,尽头,极点,系无限之义。《系辞》中的太极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指原始宇宙。简言之,天地混沌开辟之前的状态,就是太极。自《系辞》以后,太极而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太极文化的精髓主要是阴阳文化。它根据时间由昼与夜交替、生命有生即有死、人类由男与女构成和天空有日也有月等客观现象指出,世界由阴与阳组成。阴阳相衍相生,也称相交相克,属矛盾斗争统一的关系,阴阳两极,再生四象,生八卦及八八六十四卦,通天下万物。
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有机整体,易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无一不是阴阳对立统一。人的生命运动,其本身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易学认为:凡是属于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的、活动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阳的范围;凡是属于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静止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阴的范畴。
两种对应的东西,无限和谐地共处于一个圆中,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太极阴阳双鱼图绝妙形象地表现出阴与阳和谐统一的关系。
在河南开封市的延庆观内,屋脊上画有一个阴阳鱼状的图形,这便是当今流行的赫赫有名的太极图。这个太极图的图象,是在圆圈内画着两条阴阳鱼,一边从大到小,另一边从小到大,头尾交接形成妙合而凝的状态。太极图的创作,通天人之极,尽宇宙之妙。它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融为一体;将天地万物的生成和演化的道理,用最简易的图象表达出来。由于太极图既动且变,简单,明白,又内涵深邃,因此,它与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诸如天文、气象、历法、医学、养生学等,互相渗透并长期地互相影响着,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图,是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上的瑰宝。
太极图是怎么形成的?按《系辞传》记载:太极图最早出现在河、洛之间。伏羲氏发现了这种刻在玉石上的古老太极图,加上个人仰观俯察的各种体会,才画出现今的太极图。
太极图到底是怎样绘出来的,又是经何人之手使它流传下来,各种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太极图源于道教,本作为修炼内丹之用。它原来的图式就是《道藏》第196册《上方大洞真无妙经图》中的《太极先天图》。后由北宋儒家《易》学大师陈抟刻在华山石壁上称为《无极图》,几经传授,最后由朱熹刊印在《周易本义》一书之前而流传下来。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提出以太极为中心的世界创成说。他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金木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太极文化日臻完善。
温县地处河洛太极文化发祥之地,陈家沟在黄河之北,与河洛交汇处近在咫尺,隔河相望便是伏羲画卦台和大王庙。据记载陈王廷曾到登封玉带山,说明他经常在黄河南岸活动,饱受太极文化的浸淫,深得太极奥秘,为他造拳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而太极拳就顺从阴阳变化之理,在一招一式动作中,阴中含阳,阳中含阴,阴阳互变,相辅相生。

  
  • 无心成化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2/23 20:00:47
  • 来自:辽宁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五、洞彻阴阳
明辨经络
陈王廷创编太极拳的另一独到之处就是把拳术与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及经络学说相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具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容,是古人认识事物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和理论工具。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又分为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物质世界在阴阳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孳生发展和变化;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五种物质,由于这五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才构成了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古代医学家将阴阳五行学说引用到医学领域,用以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阴阳的概念,大体有三:一是《老子·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指出阴阳是自然界万事万物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是对自然界一切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和一分为二的概念。正如张景岳在解释《内经》中阴阳的概念时指出的: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二是阴阳代表着事物的两种不同属性。事物既可一分为二,分属于阴阳,但何者属阴,何者属阳?一般规律是:凡温热的、明亮的、上升的、在外的、运动的、兴奋的、亢进的等,都属阳;反之,寒冷的、晦暗的、下降的、在内的、静止的、抑制的、衰退的等,都属阴。可见确定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随意的,而是据其不同特征而定。三是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是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参见下面阴阳的转化);二是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如白昼为阳,黑夜为阴;白昼中的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黑夜的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人体脏腑中的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中的心又可分为心阴、心阳;六腑中的胃又分为胃阴、胃阳等。这种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现象,在自然界中的无穷无尽的,所以《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四:一是阴阳对立。阴阳对立是指自然界中一切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外与内、动与静、热与寒、火与水、腑与脏、气与血等。并且这两个方面并不是平平静静、毫不相干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互相斗争、互相制约着的,且通过相互斗争,又取得了新的统一和平衡。每一次新平衡的出现均较前一次有所不同,如此才能有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和人类的生长壮老死。二是阴阳互根。阴阳互根是说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各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的阳,就无所谓下的阴;当然没有下的阴,也就没有上的阳。再如人体功能属阳,物质属阴,没有物质,功能就不能发挥作用;没有功能,物质当然也就不能化生。如果有阴无阳,或者有阳无阴,双方失去了依存的条件,导致孤阴不出、独阳不长的局面,即阴阳离决,机体就要死亡。三是阴阳消长。阴阳消长是说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阴长阳消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以此维持事物的相对平衡,并推动事物的向前发展。如气侯变化:从冬天到夏天,寒冷之气渐消,温热之气渐增,为阴消阳长的过程;从夏天到冬天,温热之气渐消,寒冷之气渐增,为阴长阳消的过程。再如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量的营养物质,这是阴消阳长的过程;而各种营养物质的化生,又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这是阴长阳消的过程。但在正常情况下,消与长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出这个限度,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导致疾病的发生。四是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即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因而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则阴阳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阴阳的转化,虽然也可发生突变,但多数是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且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都是物极必反阴阳转化的例子。其中便是转化的条件。再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属阳证转化为阴证;此时,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阳气恢复,四肢转温,病情好转,又属阴证转化为阳证。热毒极重抢救及时便是转化的条件。
中国古代中医经络学说主要是论述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经脉、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的总称,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其中,经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有网络之意,是人体脉络的大小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别络、孙络、浮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几个部分,起着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重大作用,但是决不可不通。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环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来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陈王廷创造太极拳把拳术与经络学说相结合,主要取决于人体经络系统所具备的四大功能。其一,把拳术与经络作用相结合。人体是一个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成的整体。它维护机体的协调统一,主要就是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十二正经及十二经别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循环于脏腑和管窍之间;奇经八脉联系与调节正经;十二经筋与十二皮部联络筋脉皮肉。陈王廷将人体经络学说中的联络作用应用于太极拳之中,就形成了太极拳技击理论之一的一静无一不静,一动百骸皆随。其二,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运输作用相结合。人体的个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濡润滋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之所以畅通无阻,通达于周身,营养脏腑组织,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必须得依靠经络系统的传注。陈王廷将经络系统的运输作用应用于太极拳术之中,通过经脉运行血气而营养阴阳,以养丹田刚中柔表之气,滋发于体外,助于技击施展;以濡筋骨,使自己体格健壮,表里筋骨坚实,内气充足,以此承受、化解外来之击;以利关节,使演练者身体各部位活动轻灵,以己不动化彼之动,后趁势出击,克敌制胜。其三,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作用相结合。所谓感应传导,就是经络系统对于外界刺激的感觉,有传递通导作用,即为人体的触觉系统。陈王廷将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作用应用于太极拳术之中,保证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顺利完成。正如《拳论》云: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其四,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相结合。人体的经络系统不仅具有联络作用、运输作用和感应传导作用,同时,它还能够保持人体各部机能活动的平衡与协调。陈王廷将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应用于太极拳术之中,依靠经络的平衡与协调作用对身体各部位进行灵活调节,变幻虚实,以虚诱敌,引实落空,避其实而击其虚,从而克敌制胜。
拳术与经络系统的结合,使太极拳术独创了顺应经络变化的缠绕螺旋运动方式而滋生的缠丝力,旋转发力,增大出拳发劲的威力,令人难提难防。

  • 无心成化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2/23 20:01:25
  • 来自:辽宁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六、内外兼修
文武咸备
陈王廷不仅是清初的武庠生,而且是明末的文庠生,文化功底也非常深厚,填词作赋,皆为高手,故而能研通《周易》,明理《黄庭》,精阴阳,谙五行,神悟太极,独造拳术。
《陈氏家乘》载:陈奏庭,名王廷。明庠生,清入武庠……公际乱世,扫荡群氛,不可胜记。然皆散亡,只遗长短句一首,其词云: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破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
在陈王廷创编太极拳的拳势名称中,很多都保留着中国象形文化的特点,并结合了儒、道、释三家的练功形象和理论,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类型:一是以佛教中金刚命名的拳势。金刚指的是佛前的侍从力士,守护在寺院门前穿堂的两边,一边两位,合称四大金刚。其中一位名韦佗的手持金刚杵(古印度时代的一种兵器)做捣碓状。若要拜真佛,先要见金刚。陈王廷借用金刚捣碓隐喻后来之学拳者要先练金刚不坏身,逐渐修炼成真佛。二是以内气和劲别命名的拳势。是依据动作中内劲的运行路线和定势时的内劲而得名。如六封四闭拳势,是指内劲要求以()六成封、()四成闭分配于双臂;闪通背拳势,是指该拳势在运动中使体内的气机三次通达其背;尤其是上步七星拳势(“七星是道家练气中丹田所在处,位于人体两乳正中膻中穴内),要求气机在七星位内潜转运行。三是以禽兽扑嬉、搏斗的象形姿态来命名的拳势。如白鹅亮翅、野马分鬃、金鸡独立、雀地龙、白猿献果等。四是以肢体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如懒扎衣、单鞭、搂膝拗步、初收、再收、掩手肱拳、披身捶、背折靠、双推手、三换掌、肘底捶、倒卷肱、退步压肘、云手、左右擦脚、左右蹬一跟、翻身二起脚、击地捶、护心拳、旋风脚、小擒打、抱头推山、前招、后招、双震脚、摆莲跌岔、十字摆莲、指裆捶、退步跨虎、当头炮等。
除此之外,还有以各势动作或定势形状来命名的,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归隐田园、潜心造拳是陈王廷晚年最大心愿。早年他曾只身勇闯登封玉带山,劝阻李际遇叛乱,并在山东一带平定盗匪,屡立战功,却终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廷报国无门,收心隐退,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易学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中医经络学说以及道家导引、吐纳之术,创造出一套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和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 无心成化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2/24 22:11:47
  • 来自:辽宁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多谢雪天登城、肖白、太极朋友的支持
  • 无心成化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2/24 22:17:41
  • 来自:辽宁
  1. 1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太极拳由博归约
走向成熟 

自九代陈王廷创拳至十四代这百余年间,是太极拳的重要发展时期,即太极拳的日臻成熟期。几代大师都在不断地为太极拳丰富内容,将太极拳由博归约,形成系统的太极拳大架和小架套路。这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陈长兴和陈有本。
陈长兴,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代人。在祖传套路基础上,他精炼归纳,创编出流传至今的太极拳大架一路和二路(又名炮捶),世称陈式太极拳大架。陈长兴打破门规,将陈氏家传的太极拳传授给外地外姓人杨露禅,太极拳由此发扬光大。
太极拳大架
太极拳大架由陈氏十四代人陈长兴所创。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秉承家学,功夫深厚,练拳行走身正合一,当时人称牌位先生。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战斗篇》、《太极拳用武要言》等。他还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精炼归纳,创造性地衍变出流传至今的太极拳一路和二路(又名炮捶)。他所创编的太极拳在画圆走圈的基础上,由松入柔,由简到繁,按照大圈、中圈、小圈有圈意无圈形的不同功夫层次,采取以形导气”(炼精化气的基础架)以气导体”(炼气化劲的提高架)以意导气”(炼劲还神的功夫架)。利用三种架子的不同训练步骤,驱使体内劲路传递越来越细腻的运动方法,以求达到先开展后紧凑的效果。他的特点表现在手臂较为开展,步法大而轻灵,架子舒展大方,手法灵活多变,阴阳转换虚实分明,胸腰运化、折叠蛹动自然,松柔圆活,外柔内刚,气势磅礴,爆发力强,秉承传统而又见特色。世称陈式太极拳大架。他传授的著名弟子有陈耕耘和杨露禅等。
太极拳小架
太极拳小架由陈氏第十四代人陈有本所创。陈有本(1780—1858年)。他在原有家传套路基础上,精益求精,创编了一套以走立圆、走小圈为主的套路,世称陈式太极拳小架
陈有本秉承家学,拳艺精湛,造诣极深。他创编的这套以身圈劲路变化为主体、手法从略的太极拳,演练时要求以身圈为主,其五层功夫的升华程度是先把圈走圆,而后走大圈,再由大圈变中圈,中圈变小圈,最后达到有圈意无圈形的功夫。他的特点较陈长兴所传的太极拳套路动作简练紧凑,步法灵活,古朴典雅,劲顺气厚,并以松柔入手,积柔成刚,刚柔相济,秉承传统而又独具风格,世称陈式太极拳小架略架”(省略之意)

  • 无心成化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2/26 8:46:04
  • 来自:辽宁
  1. 1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第四节
根深叶茂
源远流长

自陈氏第十四代至第十七代期间,为太极拳的繁衍发展期。
自陈王廷造拳,至第十四代陈长兴这百余年间,太极拳逐渐成熟,陈氏家族名人辈出。陈家沟陈氏家族历代修订家谱时,在造诣高、功夫深的历代太极拳传人名字上旁批拳手、拳师等字。
太极拳经过三百多年的流传衍变,发展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陈、杨、武、吴、孙、和、忽雷架等多种流派。各大流派太极拳除拳术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练法,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等。各种流派的风格、姿势虽各不相同,但拳理一样,套路结构和动作顺序也基本一致,练拳的要领有许多也是相同的。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动作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弧形运动,圆活完整,连贯协调,虚实分明,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各派也不无相同,如都要做到:眼平视,嘴微闭,舌尖舔上颚,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沉肩坠肘等。
陈式太极拳风格独特、理法精密而又包罗万象,经数百年不断演变和发展而不衰。
其他太极拳流派相继诞生。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在河南温县陈家沟师从陈长兴学拳。后在王府授拳时,他删去了太极拳中的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大的动作,并由其子孙进一步修订,遂定型为现代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后赴河南温县师从陈氏第十五代陈清平学陈式太极拳小架。经潜心揣摩创武式太极拳。满族人全佑初从杨露禅学大架子,后又拜露禅次子杨班侯学小架子。全佑之子从汉姓吴,名鉴泉(1870—1942)。吴鉴泉对其父所授拳进行修润而成吴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精形意八卦拳,民国初年从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参合形意、八卦、太极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创孙式太极拳。和兆元,陈清平弟子,河南温县人,在保留师传拳术精华的基础上,对拳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改动,形成一种新的流派,称和式太极拳。陈清平弟子李景延创忽雷架。
杨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800—1873)始创。杨露禅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学拳,后返里授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
杨露禅出生在直隶(现河北)广平府城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时失学,随父种田,稍长打短工、当小贩。对此,1931年编撰的永年县志这样记载:杨福同,字露禅,南关人,家贫性和善,幼失怙恃,佣于太和堂药行。当时永年是广平府治所在地,为冀南名邑,经济繁华,文化发展,尤其是由历史沿袭下来的习武之风更盛。杨露禅自幼喜欢武术,始学洪拳且下过一些功夫。一天,杨露禅在永年城西街太和堂药店对面摆粮摊时,有些地痞无赖去太和堂寻衅,盖因该药店系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所开,买卖兴隆、资本充实,这些人想敲诈一下外乡人,结果被药店伙计很轻松地收拾了。杨露禅是练武人,很注意这场格斗,见药店伙计们的拳路新颖,轻灵奥妙,技击中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于是决心到太和堂拜师学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药店掌柜陈德瑚见杨露禅态度诚恳,学拳心切,便介绍他到陈家沟学艺。这就演出了人们所耳熟能详的杨露禅三下陈家沟的故事。
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圣地。杨露禅步行八百里来学拳是有一段曲折的。按照陈氏的规矩,太极拳术一般是不外传的。陈德瑚是将杨露禅作为雇工介绍给当时掌门拳师陈长兴的。陈氏规定只让杨露禅在前院活动而不得到后院,正是对这个外乡人的防范。起初杨露禅以为后院住内眷,一直不敢步越雷池。后来杨露禅在陈家一住半年并未发现陈家练拳,心中有些疑惑,始觉陈家不让去后院有些蹊跷。为了窥其真相,一夜杨露禅爬到前院树上,见后院一群子弟正在月光下练拳,高兴异常。以后得机会就到树上看拳,然后默默练习。因有较深的武功基础,经过一段时间偷拳之后,杨露禅拳术进步很快。一次和陈氏子弟玩耍,无意中发劲将一个子弟推倒,引起陈家注意。陈长兴亲自让杨露禅说明缘由,并让他表演一番太极拳。见杨露禅学拳心切、为人诚实且已具陈氏拳术的真味,陈长兴便破例收了这个外乡弟子。经过朝夕苦练,六载后杨露禅回到永年。当时永年武林各门闻杨露禅学艺归来,竞相上门求教。在一次这样的求教中,杨露禅失手跌跤。懊恼之余,再下陈家沟,又一住六年。回来后与名门较量,虽然没有吃亏,但也没有明显的优势。杨露禅自度,虽然从师学艺十二载,但并未得到太极拳的精髓,遂第三次前往陈家沟深造。陈长兴念其求进心诚,习艺身勤,颇受感动,就将太极拳之奥秘悉心传授。这样,杨露禅又勤学苦练了六年,拳路娴熟,功夫纯真,武艺精进,成了陈氏门人中的佼佼者。
为了适应一般练拳人的需要,杨还删改所学太极拳中原有的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大的动作,并由其子修改为中架子,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由于练法工正简易,故形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杨氏祖孙三代在北京传拳久负盛名。1928年后,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灵沉稳,速度缓慢均匀,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魄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祛病保健,又适于健康人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为了普及推广太极拳,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介绍了著名拳师杨澄甫的技术套路和演练心得。
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后赴河南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学陈式太极拳小架。在河南舞阳县得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谱》一书,于是归里潜心揣摩和锻炼,将心得要领归纳,写成《身法十要》,遂创武式太极拳。武禹襄拳式既不同于陈式太极拳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在继承中有发展,自成一派。其特点是:身法严谨,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分清虚实,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等地。1963年曾整理出版《武式太极拳》一书。
武氏昆仲虽然习文,因受时风和家境影响也都兼习武艺。广府西大街有一所太和堂中药店,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经营,伙计多习拳技。药店房屋是武家产业。武禹襄常到太和堂闲坐,见店伙计所演拳技与众不同,遂以客东之谊求授,练习有年,而奥妙难悟。后来同郡南关杨露禅返里,住在太和堂内以教拳为业,得识武氏昆仲。徐震《太极拳考信录》对此记载较详,他说:禹襄与兄秋瀛及泽棠皆好武技。露禅归自陈家沟,虽身怀绝技,以寒门寒族,不为乡里所重,武氏兄弟慕其技之精妙,皆折节与交,露禅以武氏为永年望族,亦倾心结纳。武氏兄弟得以知其拳技之大要。咸丰二年,武禹襄奉母命往河南舞阳县探望长兄武澄清,绕道温县赵堡镇拜访了当地著名拳师陈清平。陈清平祖居陈家沟,到了祖父陈万拔、叔祖父陈万选这一代移居王圪当村(在陈家沟东)。陈清平的父亲陈锡铭在赵堡镇经营粮行,陈锡铭死后,陈清平继续在赵堡开粮店,因生意兴隆便买地筑屋定居于赵堡,并教授拳技。因他教学有方造就了不少人才,如和兆元、李作智、牛发虎、张敬之、李景炎等,成为当地名师。据传,武禹襄到赵堡镇造访陈清平时,陈清平正为一场官司所牵连。怀庆府(清制,温县隶属怀庆府)知府与武家为旧好,武禹襄便烦他代陈清平了结了官司。陈清平深为感激,继知武禹襄是为学拳问艺而来,遂留武禹襄在赵堡居住月余,悉授拳技奥秘。同时,武禹襄的长兄武澄清在舞阳县任上从一盐店获得一册山西王宗岳编写的《太极拳谱》。这是当时发现的第一部总结太极拳练法用法以及为何命名为太极拳的重要文献。武禹襄到舞阳后,武澄清将拳谱转交给他。武禹襄得到这部拳谱更有发悟,返里后,放弃科考,惟目以上事慈闱,下课子孙,究新太极拳术为事。(见《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他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术,医学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提纵放之巧,经多年潜心研习,遂神乎其技。他本颜习斋实习实行的理论,多与力大精通武艺者相搏,以验技巧,故其术尤为精到。武禹襄根据心得写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
武式太极拳的传人中另有两位著名人物郝为真和郝月如,他们为武式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武式太极拳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并在技术特点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因此,也有些太极拳传人及研究者称郝式一支所传太极拳为郝式太极拳。

  • 无心成化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2/26 8:48:42
  • 来自:辽宁
  1. 1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由杨式太极拳发展而来,在杨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订而成。满族人全佑(1834—1902),初从杨露禅学大架子,后又拜杨露禅次子杨班侯为师学小架子。全佑之子从汉姓吴,名鉴泉(1870—1942),吴鉴泉对其父所授拳进行修润而成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舒松自然,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推手动作严密、细腻,宁静而不忘动,亦以柔化见长。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由河北完县人孙禄堂所创。它产生于1918年,以孙禄堂名著《太极拳学》的出版为标志。孙禄堂,名福全(1861—1932),先学形意拳,后学八卦拳,民国初年从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参合形意、八卦、太极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创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小巧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手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1957年曾整理出版《孙式太极拳》一书。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以他自己的武功为基础,通过数十年研究修悟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运用易理,参以丹经,对这三门武学之精髓进行有机融合后的自然升华之品。孙禄堂通过遵从老子自然之道,合易筋、洗髓两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依先后易之数,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髓创编了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12岁开始学形意拳。师从李奎元近三年,后经李奎元举荐,又随李奎元之师郭云深深造。郭云深看到孙禄堂武学天赋极高,异乎他人,要孙禄堂弃业,随己精研形意拳(当时孙正在随一亲戚学徒制毛笔)。这样孙禄堂随郭云深去了深县,后又随郭云深一同迁至西陵,相从近八年。期间孙禄堂还尽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之真传。在这八年中,孙禄堂随诸位老师潜心修武,不及其他,形意拳功夫已至登峰造极的冲空化境,逢人较技未尝负之。他体验到形意拳的最高境界就是神气合一,化至虚无。卷之、放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不过是体内真气使之流行。体也罢,用也罢,不过是体内真气变化的不同形态。功至化境已无所谓形意、八卦、太极之分,此时无形、无意,可感而遂通。在他跟郭云深研修形意拳的后期,他已认识到通过拳术的修习,可使习者感受到超出拳术内容之外的深远内涵。从这时起,他开始把很多的精力放在了拳与道合的修悟上和拳理的研究上。在研究中,他真切地感到拳术需要哲学的指导和理论的依托,于是他试图以易经为指导,来进一步揭示拳理。后经郭云深介绍,孙禄堂赴京城,从八卦拳名师程延华习八卦拳。他希望通过这种与易经关联紧密的拳术的学习,能搞清拳术与易理的关系,以便进一步揭示拳学真谛。孙禄堂从程延华学习八卦拳仅数月后,便技艺精深,得其精微,体验出形意拳与八卦拳之间的互补关系。但限于当时习武者的理论水平,使孙禄堂在拳理方面仍未尽人意。年余后(约1885年),程延华对孙禄堂说:吾授徒达数百人,其天资聪慧、专心潜学未有如弟者,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余技尽传之于弟,弟亦有宿慧,始克臻此。现弟之技,黄河南北已无敌手,可以行矣。(见北京《世界日报》193423日)因此孙禄堂从程延华学习八卦拳后,一方面使他进一步感受到形意、八卦两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功至化境者可自然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使他认识到仅从修拳中想达到通易之奥蕴并行之于拳是很不容易的。于是孙禄堂决定只身徒步云游南北诸省,一方面广增阅历与见闻,另一方面留心寻找在易理、丹经方面造诣有成者。经过两年多的游历生活,孙禄堂大大地丰富了武林阅历,并在拳理上也得到显著收获,写下了大量笔记。在内丹功法和易经方面,他相继从武当隐道、云游隐士及蜀中高僧学习,获益匪浅,为他在拳术方面进一步研究,最终形成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打下了理论基础,获得了深刻的经验感受。
孙禄堂云游归乡后,闭门研究武学,并创办蒲阳拳社,使研究与教学互补,相互印证,得以总结拳理。即人体内中和之气的顺、逆、合、化。孙禄堂根据易经和丹经先后创立了先后天八卦相合理论以内丹修为为表征的拳学进阶理论。前者揭示出人体内部功能系统间的协调育化与外部运作系统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人体生物场与宇宙场之间的对应关系,后者则揭示出拳术修为进阶的基础和本质。孙禄堂根据他的研究对形意拳、八卦拳都进行了提炼和创新,由此产生的孙式形意拳和孙式八卦拳都具有深刻而鲜明的内涵和风格——中和,而中和也正是太极拳的本质。虽然那时孙禄堂尚未系统学习太极拳,但他通过对形意拳、八卦拳的深刻掌握和对丹经、易经的深入研究,以及他那登峰造极的内功基础,使他已经能在内劲上完全修悟到太极拳的内容。1912年,当孙禄堂与太极拳大师郝为真接触时,郝为真深感惊讶,对孙禄堂说:异哉!吾一语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见《拳意述真》陈微明序)其原因就在于,三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孙禄堂通过对形意、八卦、太极长期深入的研修,感到有创立新拳的必要。
孙禄堂把形意、八卦、太极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三者互补、互融,并将此精辟地比喻为”“”“。他说: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三派,末复合为一理。其一理者亦个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只万法归一也。因此,他所创造的孙式太极拳是以太极阴阳互济,极尽柔顺之至为体;在运作的过程中参以八卦相合之理,求以动中之静,内外合一,极尽灵变之妙;在运作的每一个时刻,则以形意拳之桩步孕育体内一触即发之本能;在运作的状态上,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法则,统驭起钻落翻之义;在运作的心理上,以无为养神为本,虚中以求中和为用,达至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之能。故孙式太极拳的功能有如下三个特征:极尽柔顺中和之至,极尽灵活巧变之至,极尽整实猛烈之至。
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由河南温县和兆元所创。和兆元,字育庵(1811—1891),出生于书香门第,中医世家,是陈清平的入门弟子。因生性聪颖且尊重师道,深得陈清平器重,全面继承了陈清平的拳技、内功心法。后又应三朝元老、军机大臣、太子太保李棠阶之邀,一同进京。和兆元在李棠阶的影响下,对武学精华兼容并蓄,以老庄之道、医学之家、周易中庸之理,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他在保留师传拳术精华的基础上,对拳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改动,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技理相合,以自然柔和之体,养吾浩然之气,内劲浑圆,松活弹发,技击上滑如鱼、软如棉、硬如刚,初始以外带内,而后以内带外的和式太极拳,开创了太极拳代理架之先河。和兆元武功高强,忠信可嘉,被清廷例授武信郎之职,归乡后著有《赵堡和式太极拳谱》、《刀枪剑棍谱》等。
和式太极拳特点:就拳架而言,劲力较陈式显得柔和;动作幅度不如杨式宽舒,不如武式紧凑,不如孙式灵巧。在与太极拳各式拳架的劲力刚柔和幅度大小比较中,和式太极拳处于一种居中状态。和式太极拳拳架能大能小,能快能慢,大而紧凑圆活,小而舒展轻灵。拳架七十二势,细分一百零八势。以一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迎抵、领落太极十三势为理论,指导拳架的练法和用法。练架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即头直、身直、小腿直,顺步、顺身、顺脚、顺手,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膀与胯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同时,练架也要遵循中、正、平、圆、轻、灵、柔、活八字要领,以背丝扣贯穿于拳架始末,在技击上擅长拿、跌、掷、打、靠、吞、吐。初学可有窜、蹦、跳跃、腾挪动作,但无明显发劲动作。
和式太极拳的推手讲究上、中、下三盘四十八法,分单人推和双人推。单人推手主要是在意念引导下推手,可单推,也可双手推。单人定步练习有左右里合圈、外开圈,左右前后平圆、立圆圈,左上右下、右上左下的斜圈等,圈可大、可小、可快、可慢,在圈中体会一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迎抵、领落,使意、气、劲浑圆一体。双人推手可分单手推和双手推、定步推、上下步推、活步推、大捋推、散手推,以活步推手为主,以通为顺,如禹疏九河,以其势而导之。且拳勇之势,固贵乎手灵也,尤贵乎手敏,显身不灵则无以为推手之地,而手不敏亦无以为动身之处。(和敬芝《高手武技论》)手法上要求一举手,拳无定向、手似离弦之箭,快而有力,如长蛇缠绕封击、大圈化小圈、小圈过大圈、化而可打、过劲击人,身法上讲究近人近身、不贪不欠、固守身正、阴重阳轻,步法上打死不退步、退步必伤人、脚晓虚实、步要过人、进退自如、三法相合、有意而不露形、起落相随,身、手、步三者齐到,粘之如胶、击之如电,打人无不在惊险,有惊骇而无疼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也。
和式太极拳的器械是在套路、架势及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上融进实用技法贯穿成套路,讲究自然大方、实用,在意念的导引下神气贯注、浑圆一劲,无一处不蕴涵阴阳、八卦之理,应用刀、枪、剑、棍之术,再现了器械是手的延长之意。
和式太极拳继承了中华武术技击、养生、健身之道,集内功、拳架、养生于一体,溶一圆、上下、进退、出入、迎抵、领落为一体,充分体现太极这一哲理。和式太极拳近年来在四川、重庆、江苏等地有较大的开展。

  • 无心成化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2/26 8:49:26
  • 来自:辽宁
  1. 1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太极拳忽雷架
太极拳忽雷架创于河南温县陈新庄李景炎。李景炎(1825—1898年)又名李对,出生于陈新庄。年仅十岁,即痴迷武术,十五岁投身太极拳一代宗师陈清平门下,习文练武。聪明颖悟,严循师训,刻苦践行,功夫日进,于诸师兄弟中崭露头角。咸丰四年(1854年)走出师门,即以护院、走镖、授徒为业。因技艺精湛,臂力非凡,在江湖中得铁胳膊李对美称。后感悟烈马抖鬃之行,萌生创新之念,继之躬行不辍,以所积毕生技艺之精髓为基石,据《灵台仪象志》之理,广纳博采,融会贯通,殚精竭虑,创立了忽雷太极拳雏形。后经满腹经纶、一身武功之嫡传弟子张国栋(曾任省国术馆总教练及河南大学教官)补缺去漏,终成一套风格迥异之新套路,名曰:忽雷太极拳忽雷者,温地方言,闪电响雷之谓也,亦有人称圪颤架忽灵架。忽雷太极拳分一路、二路及十一层练功法和各种器械。
太极拳忽雷架的特点是:软如棉花,硬如铁,滑如冰溜,粘如鳔,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如闪电似迅雷,动作威劲精巧,周身抖擞如颤抖然,两足磋碾震促嚓嚓有声,促步磋脚,挂撩跪蹬,步法灵巧奇异,腰似车轴,脚似钻,两手如轮旋滚翻,一动一太极,寸寸皆阴阳。十一层练功法:一联、二圈、三身转、四分、五劲、六圪节、七起、八落、九自尊、十朝、十一哲。
自忽雷太极拳问世以来,发展于全国各地及海内外,日本、韩国、美国、马来西亚、英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均有传人。 


  • 无心成化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2/26 8:54:46
  • 来自:辽宁
  1. 1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陈式太极拳新架
陈氏十七代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幼承家学大架,功夫深厚精湛,是近代最杰出的陈式太极拳代表人物。1928年至1957年在北京教拳授徒,把陈氏世代秘不外传的提高架和功夫架公诸于世。这两路拳架起点高,难度大,气势磅礴,威武俊秀,架子较低,身法较大,动作舒展大方,见功夫快。此种拳架以松柔和筋骨对拉拔长为前提,以胸腰运化和折叠蛹动的加圈运动为基础,驱使拳势动作转关过节()规范而准确,以松活弹抖快慢相间为功夫升华手段。拳套中手法灵活多变,技击性明确,动作严谨规整,劲路清晰细腻,在快慢相间的功夫中发劲完整而频繁,以求尽快达于身,挨何处何处有反击的反应。世人称之为新架。其传授的弟子很多,其中有陈照奎、陈照旭、陈豫霞、陈宝渠、陈照丕、陈茂森、王彦、巢振民、冯志强、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肖庆林、李经梧等。
在现代太极拳的发展上,另外一位重要人物是温县陈家沟陈氏十八代陈照丕。早在1958年,为挽救和保护太极拳,陈家沟成立了陈家沟业余武术体校,请老拳师陈照丕任教练,培养了一批太极拳人才;1958年至1964年,温县政府又专门聘请陈照丕到县直机关、工厂、中学传授太极拳。陈家沟太极拳发展今天能如此兴旺昌盛,得到国内外武术界的公认、向往和喜爱,是和陈照丕数十年呕心沥血悉心传授、培育新一代分不开的。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